萬物始於一點:康丁斯基以點、線、面交織出的無窮宇宙
被譽為抽象畫先驅的俄羅斯藝術家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,1866 – 1944)曾說:「萬物始於點。點組成線,線組成面,面組成實體,由此開展出宇宙。」
'Everything starts with a point. From a point comes a line; from a line comes a plane, from a plane comes a solid form. From there, the universe unfolds.'
他畢生以藝術反覆實驗,追求呈現萬物最內在的核心精神「inner necessity」。其創作風格多變,從早期寫實、印象派、野獸派、表現主義,至後期打破形式與色彩的界限,開創幾何抽象之先河。
本次悉尼新南威爾斯美術館(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)與紐約古根漢博物館(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)合辦的 Kandinsky 展覽,為澳洲有史以來最大型回顧展,展出逾50件珍貴藏品,包括《Blue Mountain》、《Dominant Curve》、《Composition 8》等代表作。






Kandinsky展覽
日期: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3月10日
地點:新南威爾斯美術館
門票:
一般 | AUD35
老年卡持有人 | AUD32
會員價 | AUD30
家庭門票 | AUD88 (兩名成人和三名小朋友)
12-17歲青年 | AUD12
網址:https://www.artgallery.nsw.gov.au/
《Composition 8》|康丁斯基|1923年7月
比起單純欣賞畫作,我更鍾情於聆聽藝術背後的故事。藝術始終與歷史、社會、文化環環相扣。我喜歡了解藝術家的經歷,當時身處的藝術圈和政治環境,感受他們豐沛的情感、世界觀和人生哲學,多少會在作品上呈現出來。這次就跟大家介紹康丁斯基的一生。
'The artist must train not only his eye but also his soul.'
1866 – 1913:從法律到藝術的覺醒
康丁斯基出生於莫斯科中產家庭,自幼受父母啟蒙,熱愛藝術與音樂。康丁斯基曾修讀法律,並在莫斯科大學擔任法學助理教授。在1896年一場展覽中,他偶然見到莫內《乾草堆》系列,深受其將日常光影融於色彩的奇蹟所震撼。30歲那年,他毅然辭去教職,遠赴慕尼黑學習藝術。期間與伴侶 Gabriele Münter 遊歷歐洲與北非,吸收多元文化,開啟創作新頁。
1908年定居巴伐利亞後,他加入慕尼黑「藍騎士」團體,探索色彩的表現力與形式的象徵意義。其畫風逐漸從自然主義轉向幻想敘事,邁向抽象之境。常見的「馬與騎士」主題(如展覽的《Blue Mountain》,1908–09),既象徵他對傳統美學的抵抗,也隱喻他對烏托邦未來的憧憬,或許亦是對一次大戰前社會動盪與人性矛盾的深層回應。
《Blue Mountain》|康丁斯基|1908 - 09年


《Composition II》|康丁斯基|1909 - 10年


《Improvisation 28》|康丁斯基|1912年


《Painting with white border》|康丁斯基|1913年5月
1914 - 21:戰爭與歸鄉的轉折
一戰爆發後,康丁斯基因俄籍身份被迫離開德國。同年後期,他返回家鄉莫斯科,期間他持續深化抽象繪畫實驗。他畫風從而有所轉變,融入俄羅斯與烏克蘭先鋒派的烏托邦美學,主張以幾何形式建立普世美學語言。然而,他對靈性的強調與當時蘇聯追求生產導向的藝術理念格格不入。
'There is no ’must‘ in art, which is forever free.'
1922 - 33:包浩斯的教學與創造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康丁斯基重回德國,於1922年起在包浩斯(Bauhaus)任教。包浩斯是一所藝術和應用設計學校,由建築師沃爾特·格羅皮烏斯(Walter Gropius)於1919 年在德國魏瑪創立。康丁斯基深信藝術具有力量去改變人們和社會,此信念亦打動學校,為康丁斯基提供所需的實驗和創新環境。在此,他進一步鑽研色彩與形式的心理與精神效應,畫中反覆出現的圓圈圖案,即喻示著精神與宇宙的無限國度。無奈1933年包浩斯因納粹壓力被迫關閉,康丁斯基再度流離。
1933- 44:巴黎晚年,黑暗中堅持創作
1933 年 12 月,康丁斯基和他的妻子妮娜定居在巴黎郊區。儘管面對政治動盪和貧困,康丁斯基仍然極具創造力。他開始嘗試不同材料,用琺瑯漆或顏料與沙子結合,創作出富有想像的作品。
二戰期間,納粹政權沒收了康丁斯基的作品。當時納粹政局批鬥現代藝術,把不符合社會標準、道德規格的作品歸類為「頹廢藝術」(或「墮落藝術,英文是degenerate),康丁斯基的作品也難逃一劫。蘇聯的史太林主義者把博物館關閉,把不少康丁斯基的畫作收到倉庫。由於戰時畫布短缺,加上頻繁搬遷,康丁斯基晚期作品規模趨小。1944年,康丁斯基於巴黎逝世,享年78歲。


《Around the circle》|康丁斯基|1940年5 - 8月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