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不完美」展開藝術思辨:丹麥國立美術館的米高安哲羅展

6/14/2025

從丹麥國立美術館(Statens Museum for Kunst,簡稱SMK)門前的噴水池到正門橫額,訪客都會看到兩隻字「Michelangelo: Imperfect」。這場以文藝復興巨匠米高安哲羅為名的展覽,號稱150年來最完整的雕塑回顧。耐人尋味的是,所有展品竟然全是高仿複製品。

難道美術館在「掛羊頭賣狗肉」?非也,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藝術思辨。

Statens Museum for Kunst
地點:
Sølvgade 48-50, 1307 Indre By, Denmark
門票:成人門票
DKK 130,00
網址:https://www.smk.dk/

眾所周知,米高安哲羅傳世之作不多。而真跡如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館藏《大衛像》、藏於梵帝崗Sistine Chapel壁畫《創世紀》以及梵帝崗聖伯多祿大殿內的雕塑《聖殤》等,皆屬無法移動的國寶級文物。這些作品一來固然不會外借,二來經過歷史洗禮亦不便移動以免損傷。

策展人Matthias Wivel直言不諱:「這本是一場不可能的展覽。」既然無法匯聚真跡,為何仍要舉辦?這背後叩問的正是藝術的本質:藝術的價值,是否僅存於原作之中?其美學、情感與工藝,能否透過複製品傳遞?藝術應為少數人獨享,還是能與大眾共賞?

館區雕塑街展示的複製大衛像,當然無法與原作同日而語。但對於大眾而言,假如沒有去過佛羅倫斯或梵帝崗,又或是本來對藝術一竅不通,複製品也許提供入門的機會讓他們認識米高安哲羅。甚至在播下藝術種子,待日後有機會親眼看真跡,總比乾巴巴的書本知識和照片來得更有趣。

題外話:展覽有短片展示現代雕匠如何複製一隻手,就算有工具協助來琢磨大理石,過程還是需要花費大量精神時間,更令人不得由佩服與讚歎米高安哲羅是個曠世奇才!

展覽至2025年8月31日。

展覽核心為SMK珍藏的「皇家鑄模系列」(Royal Cast Collection),多數鑄造於1895至1898年間,為當時新建的丹麥國家美術館而設,涵蓋了米高安哲羅最具代表性的雕塑。為呈現更完整的雕塑作品SMK更加入由西班牙Factum Foundation以當代3D技術新製的複製品,與傳統鑄模並置,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
複製品雖非真跡,但仿製雕匠、策展方仍然於不可能中作嘗試,在「不完美」中體現了米高安哲羅的藝術精神。他一生勇於挑戰不可能,將被他人放棄的殘石化為《大衛像》,許多作品因追求完美而「未完成」,卻也因此啟發無數後來者。這場展覽,正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當代呼應。

此外,展覽更邀請觀眾思考「複製品在藝術理解中的角色」。自古以來,複製本就是藝術傳承的一環,卻在現代美術館中常被邊緣化,甚至對仿製品有負面聯想。然而對未曾親赴佛羅倫斯或梵蒂岡的觀眾而言,這些高仿作品或許正是叩開藝術之門的起點。

我曾站在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親眼看見《大衛像》真跡,當時甚是震撼,驚歎如斯鬼匠神工在文藝復興時期到底是如何做到,相信背後盡是米高安哲羅深厚功力、心思、時間。正是因為他對完美的追求和執著,很多作品都是未完成的狀態,加上當時環境外在因素影響。所以其實米高安哲羅本人都會提供創作概念,供同期其他藝術家作進一步發展,故也有不同版本的藝術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