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天獨遊歐洲|Day 1:在阿姆斯特丹的雨中找到勇氣

5/9/2023

為期一個月的歐洲獨旅,今日終於啟程。心情像被拉緊的弦,既期待又忐忑。出發前反覆檢查行李,最後還是選擇了21吋的小行李箱,就是未裝手信就已滿了,完美體現我性格裡的矛盾:既想瀟灑地半背包客遊走多國,不想帶個沉甸甸的大行李,但又缺乏安全感,連折疊風筒和水壺都執意帶上。

臨行前,有個經常獨遊的女同事叮囑我寫下這趟旅程的初衷。她說長途旅行加上一個人,難免遇到挫折,容易讓人動搖,質疑為何要「貼錢買難受」。每當遇到這樣的時刻,重看初衷會讓你重拾勇氣。於是,我認真記下出發的緣由,也想與你們分享。

疫情兩年,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。在無法遠行的日子裡,我埋首工作,但同時覺得生活停滯不前。年初我在跟朋友進行Book Club時,說著說著竟忍不住哭了,覺得自己一事無成,而身邊朋友都有不同人生計劃了:有人海外求學、有人MBA畢業與結婚同步完成,有人安居置業,也有人迎來新生命。

其實早在疫情前,我心底就不斷響起一個聲音:三十歲該有新的挑戰:去外國留學、到新的地方工作,或是一個人長途旅行。這些念頭卻始終停留在想像,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。

從小在家受父母悉心照料,加上性格內向,實在難以想像獨自踏上旅途會是怎樣的光景。但隨著年歲增長,我漸漸明白:人生不可能每一段路都有人相伴。世界有太多令人嚮往的風景,很難每次都等到有旅伴同行。更重要的是,我想知道自己在「離鄉別井」的狀態下,能夠成長多少。於是趁著還算年輕,我決定任性一次:毅然辭去辦公室工作,展開人生首次獨遊。

我選擇了心心念念的歐洲,新手來說帶點挑戰性。儘管身邊朋友同事都不停說一個女生去歐洲太危險,何不先從亞洲開始?但歐洲有太多藝術作品我想一睹真跡,單是列出長長的博物館清單足以叫我期待不已:荷蘭的梵谷博物館、法國的羅浮宮、意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……老實說,身邊會逛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朋友實在不多。有些路,注定要一個人走。這趟藝術深度之旅也許是個好開端,讓我以更獨立的姿態迎接後疫情時代新生活,更靠近自己理想中的模樣。

【獨遊第一日:阿姆斯特丹的雨】

獨自坐上機場快線,腦海異常平靜。連日來的躊躇與期待,忽然煙消雲散。當幻想成為現實,浪漫必須讓位,提醒自己專注當下就好。拖著21吋小行李箱,塞滿一個月的家當,原以為回程還能騰出空間放手信,看來是太貪心了。人人都說喼太小,我卻堅持不換。這趟旅程,我想當個真正的旅人,而非觀光客。(事後回想,我建議還是買大一點的行李箱比較好,哈哈!)

經歷兩程長途飛機,終於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。天氣比預期寒冷,一步出機場就看到細雨連綿,雨點嗒嗒地打在手機屏幕上把畫面模糊了,手指冷特僵硬地操作手機。一個中年女子拖著行李、撐著傘、嘗試在雨中跟著Google Map找路,狼狽地辦好Generator青年旅館入住,也是我第一次的青年旅館入體驗。本想一個人的房間,但荷蘭物價有點高,最後決定衝破內向者的心理關卡,一嘗入住旅館。

計劃趕不上變化,遲了一小時才趕到Stedelijk Museum購買博物館通行證,在關館前四十五分鐘匆匆走覽。本想順道參觀鄰近的Moco Museum,但Klook顯示門票售罄,只好提早晚餐,打道回府。

雨愈下愈大,隨意找了間餐廳點漢堡套餐。在歐洲的第一天,竟已開始想念中菜。回到旅舍,終於見到兩位室友。初次入住青年旅館,不知該有什麼禮節,是否必須社交?我相信「禮多人不怪」,於是鼓起勇氣自我介紹。下鋪是來自土耳其的男子,在伊斯坦堡經營地毯生意,主要供貨給機場與酒店,這趟是經商之旅。另一邊上鋪則是紐約來的女子,暫未有機會深談。

累了。第一晚睡得意外香甜,連平日認床的我都立刻沉入夢鄉。